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,其内容涉及政治、军事、历史、天文、地理、文学、艺术、风俗、民情、医学、农事等多方面的知识。在中国古代多年的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中,流传着许多妙趣横生、富于哲理、充满智慧、意味深长的对联和对联故事。
清代文学家、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是四川人,乾隆年间进士,自幼聪明伶俐、能诗善对。
一年端午节,李调元来到厨房见粽子已熟,立刻向他三嫂要粽子吃。他三嫂爱五弟(李调元在家中排行第五)才思过人,便随口吟道:
五月五日 五弟厨房讨粽子
让李调元答对。
李调元略一思索,嫌联中“讨”字不雅,又转眼见厨房有焦黄喷香的油炸糍粑,禁不住说道:“我不要粽子要糍粑。”三嫂笑道:“糍粑来之不易,昨晚半夜才舂完。对不出下联,什么都不要想!”李调元灵机一动,应声答对:
三更三点 三嫂檐下偷糍粑
“偷”对“讨”,妙趣横生,叔嫂二人相视大笑。后又各改一字:
五月五日 五弟厨房吃粽子三更三点 三嫂檐下舂糍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