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庐州合肥(今属安徽)人包拯,为官正直,铁面无私,民间都尊称他为包公。相传有一次,他带着包兴,微服私访,了解到了一个奇案:
有一位徐老汉,夫妻年过半百,膝下只有一个十八岁的孩子。不久之前,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。新娘子聪明贤惠,全家人都很满意。
新婚之夜,新娘听说新郎常跟同窗在楼上通宵读书,便出一对考他:
点燈登阁各攻书
这是一个连环对。“登”与“燈”、“各”与“阁”既是音同,前者又是后者的组成部分,而且“点”与“燈”的声母也是相同的,要对出下联,也必须符合这一要求,新娘子开玩笑说:“对不出来,不准进洞房。”偏偏新郎太固执,一时答不出来,竟赌气到学堂去了。
第二天,新娘发现新郎愁眉不展,便问是何缘故,新郎说:“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!”新娘说:“你昨夜不是对上了吗?”新郎感到很奇怪,说:“我昨夜在学堂里过夜,并没有回家,怎么说对上了呢?”新娘子知道被人钻了空子,失去了贞操,悔恨交加,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。
一见出了人命案子,当地官府硬将书生捉拿归案,屈打成招,秋后问斩。徐夫人闻讯,也投河自尽。
包公听到了这个案件后,觉得内中必有蹊跷,当晚就寄宿在徐老汉家。他认为,要破此案,必须对出这个对子来。下联是什么?新娘已死,无从知道,因此要把这下联思考出来。夜深了,他还在后院中来回踱步,走得腿酸了,索性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,倚坐在梧桐树旁,对月凝思。想着,想着,对子终于被他想出来了。
天亮之后,包公来到县衙,叫人贴了张榜,上写要在本地选取一些有才学的人,带进京城做官。榜贴出去后,书生们纷纷前来应考,谁知包公什么也不考,只出一个“点燈登阁各攻书”的对子给人对。许多人对不上,只得扫兴而退。忽然又来了一个书生,年纪不到二十岁,长得还不错,眼睛滴溜溜转了几转,假装思索了一下,就对出下联道:
移椅倚桐同赏月
众人叫好,包公一听,恰好与自己想的一字不差,这下联中的“倚”与“椅”右半部分相同,“同”是“桐”的声旁,读音都相同,而且“移”与“椅”声母也相同,正好符合上联要求。书生见包公点了点头,便得意扬扬地问:“不知大人肯不肯带学生进京!”包公一阵冷笑,“行,我带你进京!”说罢惊堂木一拍,左右立即把那书生捆绑起来。书生到此时方悟,但为时已晚,只好从实招供了。
原来,那晚新郎赌气跑到学堂去,便将对句的事向同窗们说了。那书生灵机一动,便乘夜潜入新郎家应对,新娘子暗中不辨真伪,以致酿成了悲剧。幸得包公思得巧对,终于破了这个奇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