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联

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,其内容涉及政治、军事、历史、天文、地理、文学、艺术、风俗、民情、医学、农事等多方面的知识。在中国古代多年的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中,流传着许多妙趣横生、富于哲理、充满智慧、意味深长的对联和对联故事。
戒珠寺其名由来

古城绍兴昌安门内,有一座高不过百米的蕺山。山南有一座戒珠寺,相传是王羲之由山东南来会稽山阴当地方官时所建造的。

戒珠寺里面的陈设布置与众不同。在通常供奉弥勒佛的地方,却塑着一尊王羲之的坐像,两侧各有一个童子:一个手执拂尘,另一个怀抱双鹅。山门上还有一副幽默的楹联:

此处既非灵山 毕竟什么世界

其中如无活佛 何用这样尊严

原来,这里面有一段故事:王羲之喜欢鹅。山阴有个道士,养的鹅体形高大,威武神气。王羲之见了十分中意,当场应道士所求,写了一部《道德经》,换回了几只鹅。这个“书成换白鹅”的故事,后来传为文坛佳话。

谁知换鹅以后弄出了一宗冤案。

传说王羲之有一颗珠宝,经常用双手来摩挲,以活动手指关节,使书写时手指灵活。有一天,这颗珠宝突然丢失了。他怀疑是被寄居在他家里的一个和尚偷去,就对这个寄居的和尚冷淡起来。这个和尚心知此事,也不申辩,竟绝食而死。不久王羲之家中杀鹅时,才发现宝珠被大白鹅吞下肚了。王羲之悔恨不已,便把这座建筑连同周围的山地,全部送给佛门作为寺庙。蕺山从此被人称作“戒珠山”,而这座屋院则被称为“戒珠寺”。

上一篇:二才子对妙联
下一篇:拆字联拾趣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